颜值高!集装箱做的民宿、图书馆、服务站……未来超乎想象

 新闻资讯    |      2023-05-05

近期的世界杯赛事让人们关注到,原来体育场都可以用集装箱做成。

随着技术进步,集装箱可运用的场景已经远远超乎想象。

吸引眼球的社区驿站

暖冬,上海长宁区的黄金城道正值银杏染黄时,青黄相间的落叶撒在步行街地面铺砖上,配合两边的商铺、适宜的空间尺度,闲逛漫游的氛围感扑面而来。

就在步行街路口,伫立着一个方方正正的小房子,落地玻璃门迎向路人,暖黄色的框架与黄金城道整体的视觉融为一体。它就是“融·古北驿站”。

运营方“大鱼营造”把它定位成一个面向社区、激发各类活动的小型“发生器”,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、商户、访客与街区建立更有温度的连接。

如今每到双休日,小房子里里外外,各类活动吸引眼球。有社区的妈妈们自发组织的义卖,有社区商户举办的亲子跳蚤市场。

还迎来一批街坊邻居,有人在这里分享传统建筑的知识,有人组织孩子们画画,有人策划机器人体验活动等。仅去年一年,驿站就举办过80多场活动。

很少有居民和路人意识到,它其实是一个集装箱建筑。如今的集装箱建筑,已经不是过去刻板印象里简单的金属盒子,它也可以富有设计感。

2020年,受有关部门委托,上海集装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接下了古北驿站这个项目。设计的初衷,是希望能有一个呈现街区魅力、促进街区共治的开放平台,一个社群商户可共享的空间,一个人人可创作的活力舞台。

带着这些思考,设计师走街串巷。

他发现在这里能听到各国语言,是汇聚中外友人的生活场所;这里没有车流、没有鸣笛,只有慢生活的惬意;这里能看到上海极负盛名的银杏景色,也是居民家门口的骄傲。

于是方案就地取材,将银杏叶的暖黄元素与集装箱小屋融合。面对路口的一整面几乎全是落地玻璃门。集装箱两侧的两个面则可以完全打开,小屋可变为一个三面开放的盒子,适宜各种互动活动。

驿站以参与式设计的理念,留下街区点滴的故事。主体墙壁材料使用1.6毫米耐候钢;墙面和合金门窗全部在工厂预制完成,吊装到现场后再拼接门窗;顶部太阳能板解决照明、空调的轻量化用电需求。

“大鱼营造”的项目负责人浦睿洁清楚记得,2020年11月的一天深夜,一辆大卡车把小屋运来,吊放到路口。落地后几个工人开始安装,两小时后全部完工。

设计师说,古北驿站从理念提出、设计方案通过、工厂生产到完全落地,总共只花了1个月时间。实际上更多精力耗费在沟通、打磨方案、走流程上,实际工厂生产时间就几天,落地的建造时间就几小时。

这样的小驿站单元,特别适合使用集装箱建筑。成本可控,施工周期短,钢结构抗腐蚀、抗8级地震、10级飓风。它几乎在工厂里完成大部分生产,不受环境气候影响,也不会现场扰民,附近社区居民不必为施工噪声所累。

它还有一个关键优势:无须占用建筑用地指标,审批流程短,不用往下挖地三尺,不会破坏步行街原本的地面铺装。

因此,集装箱建筑特别适合一些苛刻的环境条件,如沙地、泥地、滩涂,又或者是不太想二次开挖的精致地面。

浦睿洁概括古北驿站两年来的使用特点:临街、开放、漂亮,吸引眼球,互动性很强,就像一个艺术装置。比起新建一个传统的驿站房,采用集装箱建筑正是恰到好处。

风和日丽下的图书馆

集装箱市集、集装箱展览并不稀奇,但它们究竟能被用到什么程度?

2018年,“WIEE”世界创新创业博览会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开幕。创博会持续将近一年。一年当中,全球相关人士云集,论坛、讲座、展览、创意文化交流活动持续不断。如此规模体量、持续时间较长的博览会,是否有必要新建一个大建筑群呢?最终,主办方决定在学校2760平方米的场地上搭建111个集装箱,形成的展览建筑足以使用1年,又便于拆卸。

集装客首席设计师戴晟翔是这次项目的搭建方负责人。他记得第一次看到场地时,映入眼帘的只有两大块泥土地,没有经过硬化处理,还有垃圾随意堆放其中。

“当时我就心想,还好是集装箱,要是传统建筑从头施工,那可麻烦了。”项目从组织、设计、方案修改、流程审核到搭建完成,历时两个月。如果采用传统建筑,这般规模体量,估计需要半年以上。

起初缺乏经验,方案简单,就是沿着场地摆箱子。然而一个个独立的集装箱没有形成建筑群的氛围感,于是方案改成有一楼、二楼的集装箱群,有的带露台,有的穿插叠放,富有趣味。

但难题也来了。当时主办方要求使用的是真实的集装箱,而非工厂定制的新东西。戴晟翔特意去宝山港码头,买回来这批二手集装箱。它们尺寸有限,箱子内高不到2.4米,做完保温层和内部改装,只剩2.1米高,人在这样的空间并不舒服。

好在许多箱子拼在一起,叠放和穿插之后,用设计模糊了空间感受。

另一个难题是排水。集装箱顶面平整,容易积水。即便涂了防水材料,雨水还是会往内部渗漏,箱子必须要满焊。而且箱体与玻璃的衔接处还得加U槽,强迫雨水“绕行”,顶面增加斜坡。

每个集装箱内部相当于一场室内装修,保温层、割洞走线、装空调等,细节一个不少。

最终效果很好,个性化涂装后,集装箱展区深受来自全球的年轻人喜爱,开放、灵活,功能多元,白天是展览、工作坊,晚上变身为舞台。

而到今时今日,集装箱建筑技术早已更新换代。目前的个性化项目基本在工厂定制出品,而非二手回收箱。金属板高度从2.4米到3.4米均可,能任意拼接满足长度要求,内装工艺成熟,还能配套整体卫浴等组件。

集装客商务总监常晓洁介绍了他们在苏州的校园图书馆项目。

它的整体为异型两层集装箱建筑,简单利落的线条,干净如天空的蓝白配色,展现出艺术馆般的高颜值。

走进内部,首先入眼的是前厅,窗明几净,以白色为主。一楼的阅览区不仅有柔软的沙发座椅、超大的LED大屏,智能设备也一应俱全。

侧面的小书阁采用浓郁的英伦风格进行内装。

沿着楼梯走上二楼,这里风格截然不同,以《山海经》元素为顶,传统木艺书架、桌椅衬托出古色古香的书房气息。

二楼的露台更是抢手位,学生们在这里享受被树林与蓝天包围的阅读时光。屋顶上布满的太阳能光伏板则为图书馆供能。

总之,若非特意说明,没有人意识到图书馆其实是个集装箱建筑。室内空间,无论视觉效果,还是功能使用,都做到了与传统建筑一样,甚至更胜一筹。

如今,这类新型的集装箱建筑用途十分广泛,除了展览,酒吧、餐饮、民宿、商业街、产业园、学校、体育馆、应急救援等均能使用。舒适度、美观度早已不是问题。

卡塔尔世界杯上,集装箱建筑搭建的体育场成为完全可拆卸的大型建筑。其看台由一个个半敞开的座椅单元拼接组成。这些单元其实无须复杂的内装,在目前集装箱建筑领域,它们属于技术相对简单的类型。但亮相于这次世界杯更加宝贵的价值在于,它让更多的人看到大型建筑也可灵活、轻便、循环利用,给出了一个样板间。

可灵活“转身”,更适应未来

在上海莘庄春申湖畔,园地的树林里有几只亮红色的“蝴蝶”翩然飞舞,它们就是用集装箱建筑打造的“红色客厅”党群服务站。

建筑整体外壳为优雅的弧形曲面,涂上鲜艳亮眼的图案,打破了人们对集装箱就得是方方正正的刻板印象。

设计师说,该党群服务站之所以选择集装箱建筑,除了流程、施工周期短,造型美观,成本可控,低碳环保等因素以外,也是不想再破坏广场原有的铺装。其内部装修与传统建筑类似,甚至视觉上更通透敞亮。

目前这类新型的定做式异型组合集装箱建筑可以复原,二次搭建成其他造型,或者拆成小单元模块再次利用。

集装客承接了一批组合式售楼部项目,实际应用场景中,它们不需要用后拆解,一处用完,可直接整组吊起,转移到另外的楼盘再循环使用。

集装箱建筑理论寿命有25年,作为公共设施、服务设施、商业设施,其实已经足够。也因此,越来越多的创意园区、商业街开始选择集装箱建筑。

常晓洁列举了海口市的凤翔920集装箱夜市广场,该项目土地面积46.6亩,位于椰海大道以南、香榭花园以西暂未开发的地块。集装箱夜市建成后,这个未开发的地块一时间成为网红。无烟烧烤、深夜食堂、网红商铺、音乐餐吧、演艺活动、书吧、婚纱摄影、停车场等一应俱全。

另一个案例则是位于嘉兴的一家民宿。从地面硬化开始到施工完成,大约花了45天。

有人担心集装箱住宅内部会不会趋于简陋,有种住工棚的感觉,无法与酒店的舒适度媲美。其实这是一种误解。定做的个性化精品项目,屋内也采取个性化精装修模式,加保温层、铺管线、装墙板内饰面等,和传统内装工程类似,可以打造得与高星级酒店房屋并无二致,再加上外壳个性化涂装,更加吸引年轻人。

而嘉兴这家民宿之所以选择集装箱建筑,原因之一是当地地质条件较差,挖地基十分有难度,传统施工方法至少要花8个月才能建成,而集装箱建筑只需要地面做一层硬化处理即可。

2016年,国务院办公厅发布《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》,未来我国将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,用10年左右时间,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%。

但目前,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实际占比不到5%,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。有业内专家预测,未来10年中国装配式建筑的市场规模累计将达到2.5万亿元,市场发展空间巨大。

其中,集装箱这一细分类型近年越来越火热。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,它能减少施工用水量、混凝土损耗约60%,减少施工垃圾和装修垃圾约70%,整体节能一半,生产效率提高两到三倍。低碳环保节能,灵活轻便可移动。

更关键的是,集装箱建筑审批不占建筑用地指标,售楼部、驿站、展览乃至商业街、产业园,使用集装箱建筑手续相对简单很多。

未来,在城市更新场景中,它可以有着超乎想象的灵活运用与可塑性。而在乡村、自然环境,它受限较小,更是玩法多样,想象无穷。

在一些全球城市,街头已经可以看到由集装箱改造成的移动式旅馆、咖啡馆和商店。伦敦就把一个集装箱建筑作为宿舍使用,它高达八层,是一种技术创新。

20世纪中叶,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开启了“新陈代谢派”,这个建筑流派一度颇具影响力,影响了槙文彦、菊竹清训、黑川纪章等一批知名建筑师。

他们强调城市是在不断生长、更新与衰亡的,极力主张采用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,反对过去那种把城市和建筑看成固定地的观点。其研究从建筑转向了对未来都市的规划畅想。这个流派认为,建筑设计需要适应城市的有机生长、变化、代谢、更新。

1966年,丹下健三完成了山梨县文化会馆。但囿于当时的技术手段限制,单元更新的操作仍然比较困难。

如今,集装箱建筑让这一切都变得可行。在城市用地日益紧张、不确定性因素增多、更新需求越发多样的情况下,集装箱建筑或许不再是简陋的工业代名词,而是提供了未来城市更新、生长、应对风险变化的无限可能性。